物业新规出台,快看看哪些政策对你有重大影响!
物业新规
1、2025年5月29日,北京市发布《深化物业管理改革创新 持续提升物业服务质量三年行动计划(2025-2027年)》(以下简称《行动计划》)。
2、《行动计划》有哪些关键内容、新的举措呢?下文详解!
文章来源:山海珺微信公众号“法意时评”。(原文「「链接」」)
一、总体目标
截至2027年,实现以下目标:
1、党建引领、社区治理框架下的物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;
2、物业管理各主体依法履责意识增强;
3、物业服务市场化程度提升;
4、物业管理诉求稳中有降;
5、居民多样化生活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。
二、党建引领,凝聚基层治理合力
1、健全物业管理综合调度机制
建立市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综合协调调度机制,统筹推进解决重难点问题。
解析:有大管家来统一协调,避免各自为政、投诉无门。
2、推动社区与物业深度融合
每年打造推出10个“社企融合”市级范例,促进社区党组织与物业企业“双向进入、交叉任职”;
街道(乡镇)、社区(村)党组织要健全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居委会、业委会、物业管理委员会、物业企业、产权单位、业主等多方参与的协调运行机制。
解析:党建引领下,各类物业管理参与主体,协调一致,别打架。
3、强化基层党组织对业委会(物管会)的领导
支持党员业主担任业委会委员,加强业委会规范化运作。
注意:党员担任业委会委员需要通过法定程序。
4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
探索物业企业分级评价,建立住宅物业责任律师制度,调解矛盾纠纷。
解析:加强物业企业评价与法律纠纷调解。
三、法治化建设,优化制度体系
1、厘清主体责任
制定物业管理主体责任清单,推动执法进小区,实行消防“履责不罚”柔性执法。
解析:重点在督促各方依法依规行使权利、履行义务。
2、赋能物管会和业委会
制定物管会作用发挥指导意见,加强街道支持。
完善业委会履职监督机制,建立利益回避制度,对怠于履职的业委会依法组织改选。
强化街道(乡镇)对业委会的指导培训、履职监督等。
解析:物管会被强化,有利于效率提升,重点需要规范运作。业委会也要受监督指导,规范运作。
3、深化维修资金改革
研究维修资金结余收益使用机制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。
解析:随着老旧小区不断增多,维修资金的使用会越来越频繁。
4、建立物业企业综合评价体系
对全市住宅物业企业进行评价打分,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,为业主选聘物业提供参考。
解析:有评价,才有区分,有区分才有竞争压力,怎么打分、分数怎么用,还需要细化。
5、完善物业管理矛盾纠纷调解机制。
加大街道(乡镇)、社区(村)对物业矛盾纠纷调解力度;健全物业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;加强诉前调解。
解析:物业矛盾纠纷老大难,对调解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:懂法律、知人情、熟悉社区环境、有责任担当、善于沟通等。
四、市场化机制,促进质价相符
1、完善物业服务标准
修订《住宅物业服务标准》,推动行业协会发布成本信息,促进物业费合理定价。
关键词:合理定价、动态调整。
2、加强央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移交小区管理
推动央产“三供一业”移交小区签订市场化物业服务合同。
探索物业管理诉求“双派单”机制,提升非经营性资产移交小区物业费收缴率。
关键词:市场化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补建续筹及物业费收缴率提升。
3、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
2025年覆盖300个老旧小区,2026年扩大至1000个,2027年实现1800个全覆盖。
解析:怎样引入、怎样保障业主的参与、怎样保障业主权利,是重点和难点。
五、强化监管,提升服务水平五四青年节
1、合同履约管理
要求物业企业公示履约情况,接受业主监督。
解析:执行中还需要细化,增加一些强制性。
2、规范公共收益管理
实现公共收益单独列账全覆盖,严查挪用、侵占行为。
解析:公共收益是全体业主的,理当如此!
3、规范物业企业指定第三方提供服务行为管理。
开展警示教育,提高行业守法意识;健全物业企业外包服务监管机制,保障业主合法权益。
解析:外包不是转包,业主权益需要维护。
4、从业人员监管
畅通业主投诉举报渠道,严查物业人员侵害业主权益行为,建立从业人员评价机制。
解析:如果业主投诉能影响物业企业和物业人员的生存,业主权益的保障力度将会很大。
5、诉求监测机制:
按月统计物业服务万人诉求率,帮助各区、各街道(乡镇)及时解决共性问题,推动“削峰降量”。
解析:重在解决问题。
六、问题导向,提升居住品质
1、垃圾分类
强化物业企业作为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的职责。
2、解决新就业群体难题
推动解决快递、外卖人员进门难、充电难等问题。
3、缓解停车矛盾
盘活停车资源,推进有偿错时共享停车。
4、电梯安全监管
加强安全监管,推进电梯更新,持续推进既有多层住宅楼房加装电梯,
电梯保险,支持在物业合同中单独列支电梯维护费用。
解析:都是务实的政策,不过品质的提升,费用也可能提升。
七、实施保障
1、部门协同
涉及市住房城乡建设委、市场监管局、消防救援局等多部门联动。
2、月度监测评估
对老旧小区物业覆盖、诉求率等关键指标进行动态跟踪。
3、市民参与
会议研究阶段已邀请市民代表列席,听取意见建议。
八、总体评价
1、物业服务的特殊性。
物业服务,与一般的服务合同存在很大差距,主要只因为物业服务存在三个维度:
一是业主作为消费者,花钱向物业购买物业服务,物业企业按照法律规定、合同约定提供服务,这与《民法典》中规定的其他合同大致一致,核心是自愿、公平、诚信等原则。
二是物业管理企业,承担着小区秩序的维护,有一定的管理属性,具有一定的强制性,物业管理企业也有一定的责任兜底性。
三是物业管理,也承担部分社区治理、基层治理、民生保障等责任。
2、物业管理,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牵一发动全身。
例如简单的屋顶漏水维修问题,会涉及到开发商、物业、顶层业主、小区全体业主、公共维修资金的管理申请保管等。
所以,遇到这些问题,业主和物业往往无所适从。
《行动计划》特别强调综合协调机制,这一点十分重要。
3、重在落实和保障。
《行动计划》各项举措,涉及主体较多,如何确保执行,是最重要的问题。
最关键的是将成熟的政策变成法律法规,成为各主体行事的标准。
一旦发生纠纷,也能启动投诉和司法救济机制